篇1:高考复习常见误区解析
生物学科在高考中难度可以说是算的一号人物的,不过只要经过合理系统的学习,坚持不懈的研究期中所蕴含的规律,再结合生物所特有的特点,就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生物复习方法,简单实用的复习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误区一 误认为变形虫的分裂生殖是无丝分裂。其实,变形虫分裂过程中有核膜解体、纺锤体和染色体形成等过程,是典型的有丝分裂。
误区二 误认为在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在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其实,在生物体内有些反应是不需要酶的,例如“水的光解”,只需光和叶绿素分子,没有酶的参与。
误区三 误认为试管婴儿是从试管中培养出的婴儿。其实,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产物,即在体外的一定培养液中让精子与卵结合为受精卵,受精卵进行分裂,发育成一个多细胞胚,再将这个胚移植到母体培养,最终发育为成熟的胎儿。
误区四 误认为动物都具有线粒体。其实,蛔虫、绦虫等体内寄生虫不含线粒体,因为它们长期适应寄生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缺乏游离氧气的环境中,不进行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
误区五 误认为腺体都是内胚层发育而来。其实,汗腺、皮脂腺、乳腺、气味腺、垂体等腺体均由外胚层发育而来,肾上腺、精巢、卵巢等腺体却由中胚层发育而来。
误区六 误认为原核细胞中没有细胞器。其实,原核细胞内有核糖体,只是无其他细胞器的明显分化而已。
误区七误认为人体的体液只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其实,脑脊液、胸腔液、心包液,消化液、汗液和尿液等都是体液。
误区八 误认为酶都是蛋白质。其实,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酶可以分为三大类:①绝大多数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②有些酶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③有些酶是由核酸组成的。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误区九 误认为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充当生产者。其实,已发现自然界中大约有500个种食虫植物(属于绿色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当它们捕虫时则以狰狞的消费者面貌出现。
误区十 误认为“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多倍体”。其实,多倍体应是“由合子发育而来的,体细胞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如普通小麦是六倍体,由其花粉经离体培育法获得的新植株,体细胞内虽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但由于不是合子发育而来的,所以不是三倍体,而是单倍体。
篇2:高考复习常见误区解析
高三这一年里,同学们既要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还要兼顾各科的平衡、查漏补缺。为了让同学们少走冤枉路,下面这10大误区同学们可要注意了。
1、 埋头题海战术,忽视思考
误区:很多同学认为成绩提高不了,是因为题目做得不够多!古人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埋首于题海自然是没错的。
提醒:如果题海战术真的有用的话,那学校干脆直接一人发100斤的测试题卷纸,大家回家做题去好了,为什么要听三年的课?
想要学会知识,必须通过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思考”,做题只是为了提高做题的熟练度和综合应用。
正确方式:有针对性的做题,并兼顾全面性原则。一定数量的题目是需要做的,但做题的同时要思考出题者的意图,通过其他方式如何考到同一知识点等等。
2、 否认老师,忽视课堂
误区:尖子生特别要注意!尖子生很容易犯这个错误,因为尖子生已经领先于很多人,而老师的课堂讲解多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程,所以尖子生理所应当地认为老师的讲解已经不适合自己了,其实不然。
提醒:据调查发现,90%以上的高考状元最注重的都是课堂的听讲,而不是为赶进程在课堂上做其他科目的习题。
为什么呢?因为老师的授课有明确的目的和策略,既可能在引导你联系不同的知识,也有可能在反复强调易混易错的知识点。
正确方式:在课堂45分钟内要时刻保持着跟老师的思想交流,同时听课过程中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于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知识也应该仔细地听老师讲一遍,也许老师的理解更到位,或者你自己的理解有出入。
3、熬夜补时间,忽视零碎时间
误区:白天要上课,晚上回到家写完作业、自学到很晚,熬夜是每个高中生都不可避免的。有的学习熬夜到很晚甚至凌晨。
提醒:熬夜并不可取,不仅影响睡眠,容易疲劳,也会导致第二天上课精力不集中,反而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成绩也可能会下降。
正确方式:既然一天24小时的时间不能变成25小时,那么就只能把琐碎时间善加利用,比如乘坐地铁、公交车时,无法安静地思考一些问题,这时可以借助MP3、手机等工具听些英语听力或其它音频资料。
4、特立独行,忽视团队
误区:因为高三时间紧张、任务繁重而把自己圈在厚厚的围栏中闭门造车,不与外界交流。
提醒:作为社会团体中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把自己从整体中摘除,不与外界交流,势必会为自己增加压力,无处排解!
正确方式:跟同学放学一起等车或者回家的时候,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或热门话题,互相提问和探讨,这样不但能碰撞出不同的观点还能帮助加深记忆,更有助于压力的排解。
5、拼命三郎,忽视劳逸结合
误区:牺牲娱乐和休息的时间,全部时间投入学习,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的方法,使学习效果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提醒:高三本来就是学习新知识和复习旧知识的一年,如果不分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就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复习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一味紧绷着学习这根弦,势必会为心理和生理增加重负。
正确方式: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上轻松、愉悦的感觉,只有为自己不断加油,才可以充满信心地继续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复习中。
6 、沉迷得失,忽视测试本身的意义
误区:月考或是期中考试,一味地沉迷于分数的多少。不明白高考之前的所有测试都是为高考做准备的!最终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高考减少问题。
提醒:通过阶段性测试,你可以发现现阶段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这些问题可能是知识方面的、应试技巧方面的,或者应试心理方面的。
正确方式:明确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分析问题所在。在之后的复习中,更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
7、重视疑难怪题,忽视基础题
误区:学习过程中,把绝大多数精力投于疑难怪题,忽略基础题的练习。
提醒:高考试卷中,70%是基础题,20%是中档难度题,只有10%是基础题衍生的难题,绝大多数精力投于疑难怪题,就会因小失大了!
正确方式:高三一轮复习时,注重的是基础,重点知识点要无一遗漏,到了第三轮复习时,该做的题都已经做过了,就不要做太多的题,尤其是难题刁题,不要去做,要不然会打击信心,反而更加容易紧张。
8 、只抓个别知识点,忽视全局
误区:只学习孤立的知识点,不能够全面地看待问题。
提醒:所有高考的知识点都是相互关联构成的知识网,特别是文科知识。文科有一些主观题,万一知识点没背熟可以通过知识体系来引出,这样还是有可能得分的。
而理科是纯客观的,所有的知识点是由不得任何主观发挥的,整体的关键词把握了,还有可能根据公式导出。
正确方式:把握宏观知识体系更加有利于知识点的记忆。
9 、照搬参考书,忽视课本
误区:参考书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加深,而有些同学把参考书当成圣经,大部分学习时间花在参考书上,而用在课本上的时间却很少,本末倒置。
提醒:参考书是用来参考的!虽然有些质量高的参考书归纳总结得不错,但同学们只能用它来进行查漏补缺、启迪思路,最终自己思考形成解题思路才能考出好成绩。
正确方式:注重课本的同时,结合参考书,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10、 急于求成,忽视学习计划
误区:在复习的过程中,心浮气躁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同学会遇到这种情况:平时复习觉得没有问题,题目也能做,发现考试就是拿不了高分,甚至考试题比平时训练的题目还要简单。
篇3:高考复习常见误区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误区及解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有途高考网小编整理了《高考语文复习误区及解决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能力是长期积累感悟所形成的,非一朝一夕所能提高。在他们的眼里,语文简直就是芝麻,其他容易抓分的科目就是西瓜。与其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提升幅度不大的语文,不如把时间与精力分配给容易得高分的其他学科。因而很多学生要么只是跟随老师安排复习,以保证不至于淡忘就行:要么就干脆放弃语文复习,连语文课上也在做其他练习,遑论课外花时间学习语文。这既是对语文课程特点和语文考试命题特点不了解的片面观点,也是不明白学习心理特点和课程平衡造成的结果。语文能力固然是经过长期积累、感悟形成的,但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训练,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还是可以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的。再者。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分工合作,在较长时期内如果其中一边大脑半球处于休息抑制状态,就不利于全面激发智力发挥,即使全身心投入到能够抓分的科目学习之中,这些科目所得到的分数,也未必能够弥补因放弃语文复习而丢失的分数。
高三各个科目的复习,应根据本人的学科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做合理的安排,做到突出优势科目,提升弱势科目。使各科均衡发展。无论以往功底如何,绝不能放弃语文复习。
进入高三语文复习前,学生一定要花时间充分了解自身语文学习和语文功底的现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才不至于盲目跟随老师的复习计划转。不至于盲目悲观或乐观。准确了解自己是制定科学复习语文计划的前提。了解自己语文学习状况和语文功底现状,就是了解自己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等状况。了解自己的途径,一是通过向了解自己的语文老师咨询,二是分析以往自己语文考试试卷的答题状况,三是分析自身记忆力的强弱、思维能力的强弱。从语文试卷答题情况,基本可以判断出自己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缺陷。因为一般来说,某个知识点错误率越高,越说明该知识点没有掌握好。自己的语文复习计划,就是针对自己个人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和训练。进入高三,语文复习的使命并非是要推倒重来、重新建构,而是要在原有语文知识基础上的系统化、条理化,达到熟练牢固掌握知识,准确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目的。因此,个人复习计划非常重要。只有针对自身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薄弱环节重点训练,才能避免因全面出击而分散精力。
语文复习计划要与老师的复习计划基本保持一致。须知,老师的复习计划是针对全班同学的,全班同学语文功底各有差异,老师安排复习内容时只能照顾大多数同学。与老师的复习计划保持基本一致,可以同步灵活安排,而且可以实现同步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当然。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自己的复习效果灵活调整,
加强复习的计划性,也是基于把握复习的主动权而考虑的。从学习心理的角度考虑,主动出击的复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而盲目跟从的学习,往往使自身的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使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
一方面,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茫然无措,希望有人给予他们点石成金的指头;而另一方面,学生面对老师课堂上枯燥乏味的讲解又萎靡不振,希望赶快逃离这寡味的课堂。好像老师的讲解、安排的训练似曾相识、于己无益,而实际答起试卷来,却又是处处似是而非,无从下手。与其听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不如自己翻看复习资料来得实惠,于是大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你讲你的课,我看我的书”,出现了“宁信书,不信师”的现象。这固然与老师课堂教学能力有关,但作为高三学生,仍然仅凭个人兴趣喜好听课,不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面临的高考严峻形势调整自己的听课习惯,这将会制约语文应试能力的提升,与自己希望考上理想大学的初衷是相矛盾的。一般来说,老师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有着比较扎实的专业功底,有充足的时间钻研教材和教法,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高考命题的趋势和答题的一般技巧,听老师的课、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训练,效果总比自己单干要强得多。从信息输入的角度而言,多器官参与比单一器官活动效率要高许多倍。如果在语文课堂上,考生在听的同时,积极记录,积极思考、整理、练习,效果肯定要比单独看复习资料强。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语文课堂上不可能像理科课堂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各种语文考试试卷命题看似与课本、课堂没有多少联系,但试卷中所包含的知识、能力要求都来自课本,来自课堂,来自平常的训练。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预期,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相信老师能够帮助自己提高语文复习效率,才会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要求,完成训练任务。
相信老师而不盲从,主攻复习资料而不唯书本,听课的同时基本按老师的复习计划同步完成训练任务,听课与针对本人知识薄弱点进行强化练习相结合,语文成绩必定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
以上《高考语文第一轮高效复习指导》由有途高考网收编整理,高考时的心理状态调整及考试策略在高考前如果能够调整好心理状态,并采取正确的考试策略,那么就能考出理想的成绩,甚至超水平发挥。
篇4:高考复习常见误区解析
误区之一:高三学习初期进行化学综合训练
进入高三的同学心态比较积极,不少同学暑期就着手自学高三内容或参加各种预高三培训学习。有的同学请老师指定参考书、练习册开始大量做题。有的同学总想尽早获得实质性进步,购买综合卷进行高强度练习。实际上高三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扎实基础,不宜过早进行大量的综合训练。建议间歇性、渗透性地做一些高三综合练习,一方面是给以必要刺激,另一方面作为参照系衡量进步情况。
误区之二:通过“题海复习法”提高学科成绩
许多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聪明没有不会的道理。“做一张试卷,把错误的地方挑出来,再做一张试卷,怎么也得多会一些。三弄两弄,分数就提高了。”很多学生沉浸于题海之中,“做题目──对答案──再做题目──再……”,实际上收效甚微。高三不能不做题,但光做题目不行,要用脑子学。否则即使会考试也是高分低能。建议分专题集中练习,练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归纳,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
误区之三:学会所有解题方法之后自然得高分 学会解题方法在120分以下有效,高于120分以后分数提高比较困难。实际上综合卷达到120分以后,真正不会做的题目已相当少,这时提高分数的关键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错误有时很可笑:
(1)审题不严。如关键的字、词没有看清楚,有些条件丢漏,题目没有明确之处自己想当然等等;(2)低级错误。脑中所想、口中所读与笔下所写不一致,计算题单位错误,小数点位置点错等等。(3)所答非所问。要求写元素名称却写元素符号,要求写物质标号①②③却写物质名称,要求写反应现象却写出反应产物等等。建议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归类,然后一类一类克服。比如做比例会把前后顺序颠倒,反应kc1o3+6hc1─→kc1+3c12↑+3h2o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应写1∶5却写成5∶1,可严格按题目要求顺序对号入座,将数字写在还原剂和氧化剂的下方。
误区之四:背离素质教育片面追求升学
高三复习中,有的老师或同学,完全丢开课本的知识体系,眼睛不是盯在课本上,而是盯着当年的高考题:“高考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在知识点上下功夫,而是贪大求全,搞知识块的“大串联”、“大覆盖”、“大综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生吃不消,不适应,可悲的是高考往往也考不出好成绩。
误区之五:有些知识化学必须死记硬背
任何学科都有需要记忆的基础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消解。在中学阶段化学学科需要记忆的内容的确较多,进入高三接受信息量进一步增多,但并不意味着化学学科知识或部分知识必须死记硬背。
(1)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将知识内化。比如制取气体的三种装置及对应制取的气体。
(2)通过科学的理解或形象化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干馏是隔绝空气加强热的过程,分拆为“干馏是操作(或加工)过程”,需要两个条件:“隔绝空气”、“加强热”。也可形象地理解为“馏”是一种烹调方法,往往指高温爆炒,不放盐、不放油的“馏”称为“干馏”。
(3)即使是毫不关连的内容也可通过联想等方法进行记忆。有一个人叫贾盖纳(名字怪怪的),想娶媳妇(美女心)没有钱,捡破烂铁、锡、铅,可是他太懒了,捡得太少(轻),总共只检一百斤。经过这一番理解后再记忆金属活动顺序表用十分钟时间应该足够:“贾盖纳美女心铁锡铅轻总共一百斤”。
篇5:高考复习常见误区解析
高考一轮复习即将结束,进入第二轮高考复习后同学们距离高考更近了,能够抓住的时间也更紧迫了,所以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一定是有效率、有收获的,那些容易走入误区的无用功尽量少做甚至不要做。小编提示大家要注意高考二轮复习中要尽量避免的四个误区,以免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
第一:“多而不精,顾此失彼”
许多同学(更多的是家长)为了在高考中领先于其它人,总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要比别人学得多,这无疑是件好事。但他们最后所采用的方法却往往是对他们最为不利的,那就是:购买和选择大量的复习资料和讲义,花去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没日没夜的做,他们的精神非常可贵,他们的毅力非常惊人,其效果却让他们自己都非常伤心失望。有些家长甚至说:“我的小孩已经尽力了,还是没有进步,一定是太笨了”。其实,他们犯了很多科学性的错误,却不自知。
1.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范围,再多的复习资料、讲义,也只不过是这一范围内的知识的重复和变形。你所做的很多题目都代表相同的知识点,代表相同的方法,对于那些你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做再多的题目还是于事无补,简单无聊的重复除了使你身陷题海,不能自拔,耗尽了你的精力不算,还使你失去了信心,因为你比别人努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2.每一套复习资料都经过编纂人员的反复推敲,仔细研究,都很系统地将相应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融会于其中。所以同学只要研究好一两套具有代表性的复习资料,你该学的一定都能学到,该会的都能学会。
3.“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太贪心,这本资料也好,那本资料也不错,好的资料太多了,同学们的精力是有限的,而题目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精力去做无限的题目,永远没有尽头,必然导致你对每一套资料都没有很好的完成,都没有系统地研究,反而会因为各种资料的风格、体系的不同,而使你的学习失去全面性、系统性,多而不精,顾此失彼,是高三复习的大敌。
第二:“学而不思,囫囵吞枣”
导致很多同学身陷题海,不能自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而不思”,题目是知识的载体,有的同学做了很多题目,却仍然没有明白它们代表同一知识点,不但不能举一反三,甚至举三不能反一,其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思考、总结的习惯。华罗庚先生说过:“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再加上我们自己的注解,就愈读愈厚,我们自己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学’并不到此为止,‘懂’并不到此为透,所谓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东西来。”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下是“学而不思”的几种具体表现,也许你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1.上课以为自己听懂了,可你仍然作业不会做,去问老师的时候,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上课讲的例题或例题的变形;总是感到有做不完的题目,觉得每个题目都很新鲜,常常遇到那种好象从未见过的题型;
2.从来不去想,怎样发展自己的强项,怎样弥补自己的不足,只知道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布置了作业就做,发了试卷就考。
3.考试的时候突然觉得这就是老师讲的某个典型的东西,却有那种话到嘴边说不出的感觉,或者豁然开朗、猛然醒悟的感觉;
4.当老师要你总结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或要你总结某一章所学内容的时候,你总是支支唔唔无话可说;
5.一个自己所犯的错误,只是轻轻的告诉自己,下次要注意,只简单地归结为粗心,但下次还是犯同样的错误。
学而不思,往往就囫囵吞枣,对于外界的东西,来者不拒,只知接受,不会挑选,只知记忆,不会总结。你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注解”,怎能做到华罗庚先生说的“由薄到厚”,你不会“提炼出关键性的东西来”,就更不能“由厚到薄”,找到问题地本质,那么,你的学习就很难取得质的飞跃。
第三:“好高骛远,忽视双基”
很多同学都知道好高务远就是眼高手低、不自量力的代名词,但却不知道什么是好高骛远。
有的同学由于自己觉得成绩很好,所以,总认为基础的东西,太简单,研究双基是浪费时间;有的同学对自己的定位较高,认为自己研究的应该是那些高于其它同学的,别人觉得有困难的东西;有的同学总是嫌老师讲得太简单或者太慢,甚至有的同学成绩不怎么样,也瞧不起基础的东西。其实,这些都是好高骛远。
最深刻的道理,往往存在于最简单的事实之中。一切高楼大厦都是平地而起的,一切高深的理论,都是由基础理论总结出来的。同学们可以仔细地分析老师讲的课,无论是多难的题目,最后总是深入浅出,归结到课本上的知识点,无论是多简单的题目,总能指出其中所蕴藏的科学道理,而大多数同学,只听到老师讲的是题目,常常认为此题已懂,不需要再听,而忽略了老师阐述“来自基础,回归基础”的道理的关键地方。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双基,千万别好高务远。
第四:“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以下是对某校高三300名同学关于作业问题的两项调查:(数值为人数比例:做到的/总人数)
你做作业是为了什么?
检测自己究竟学会了没有占91/30.33%
因为老师要检查占143/47.67%
怕被家长、老师批评的占38/12.67%
说不清什么原因占28/9.33%
你的作业是怎样完成的?
复习,再联系课上内容独立完成占55/18.33%
不复习,直接独立完成占69/23.00%
自己做,遇到问题参考同学作业占113/37.67%
先看同学作业,看懂后再做占44/14.67%
抄同学的作业占19/6.33%
调查表明:做作业不是主观要求完成的占了略强,作业能够独立自主完成的只占了50%多一点。这说明很多同学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甚至认为是父母把他送到这里来的,只能做这一切,这种心态在同学们当中普遍存在,必然会使这些同学只懂得被动应付,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在漫无目的中折折扣扣地学习,这样的同学多半会以失败告终,即使取得成绩也是很有限的。
小编提示
进入高中即使你不奔着高考去,也要在高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思考的思维方式,这不仅对学习有益,对将来你自己的各方面发展也非常有帮助。有些同学早早就明确知道自己的职业规划,但是有些同学过一天算一天,从来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人生不会规划,学习上肯定也不会有什么规划。高中这样,将来离开校园也可能还是如此。这样就会很被动。可能你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且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去实现梦想,创造自己的生活,而你还在晕头转向,相信大多数人都想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不想去复制别人的生活,也不想生活的很被动。那就从高中开始学习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甚至是人生,这对高中学习、高考复习、高考志愿等后面一系列的事情都有重要影响。
篇6:高考复习常见误区解析
现在大多数学生学习时不看教科书。甚至有些老师误导学生说,教科书上讲的太简单,没有必要看。有些老师则说考的试题内容都不在书上,只看参考书就行啦。在这些老师的“教导”下,现在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听讲、做习题,因此在学习中过分依赖于老师,离开了老师,就束手无策了。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他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就多。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说明他的学习能力不足,势必会严重影响到他学习成绩的提高。当任教的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比较全面时,这种学习方法的缺陷还不十分明显;如果遇到的老师水平有限,就会造成学生大面积学习成绩不高。
学生的阅读能力集中体现在会不会阅读教科书。因为阅读教科书本身就是听老师讲课,而且书面语表达更加完整、准确,逻辑严密。认真阅读教科书,从问题的提出,到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最后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题的技巧,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所以,认真阅读教科书,理解和消化老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环节。大多数学生努力了,但学习成绩却难以提高,正是缺少了这一最重要的学习环节。
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任课的老师不可能讲的面面俱到。即便是可以做到面面俱到,学生也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学习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老师讲的内容再多,填鸭式的都灌输给学生,如果学生不能经过大脑的思考,充分消化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阅读教科书正是这个消化过程的第一步。我在教学中发现,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充分理解教学内容,解题的速度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学生除了要认真阅读教科书之外,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要认真阅读教辅参考书,这是一个开阔眼界的过程。许多学生都反映遇到难题时思路不畅,束手无策,其原因与见得少有关。阅读教辅参考书也是听老师讲课。教辅书中对于概念、公式和定理的总结与归纳,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科书的理解;教辅书中的每一道例题,都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讲了一种解体的技巧。有些思维的方式,不是身临其境,是很难想到的。因此多读几本参考书,对于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转换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是很有益处的。但是有一点应该特别注意,就是所有的教辅书,都是在讲解教科书,所以阅读教辅书一定要在阅读教科书之后。如果脱离了教科书,单纯追求阅读教辅书,就是本末倒置了。
阅读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不受老师讲课速度的限制,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思维能力决定阅读速度。因为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一般情况下,学习的速度比老师讲课的速度要快。并且因为基本理解消化了学习的内容,反过来又会促使解题速度的提高,所以有些学生担心阅读占用太多时间,挤占了解题的时间,原因是没有体验到阅读的好处。
此外,阅读之后要立刻把每章节之后的配套练习和习题认真地做一遍。阅读之后不做练习,不去检验是否读懂了,不去利用书中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无效阅读。无效阅读因为理解不深刻,很快就会忘记,阅读也就白读了。而如果做习题之前没有认真阅读,概念不清,公式、定理不熟,不仅做题的速度慢,而且效果很差,则是在浪费时间。
总之,学生学习效果不好,努力之后成绩不佳,主要是与不会学习有关。而不会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不会阅读或阅读能力太差有关。
篇7:高考复习常见误区解析
误区1:避重就轻,忽视基础
在寒假复习中,考生应该从专题训练回归到基础知识的理解,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考试大纲中对出题目标和能力要求其实都有表现。现阶段基础知识是考生复习的重点,是考生其他能力在考试中得以发挥的基础,不要一味钻难题、怪题、生题,也不要因为题目简单而掉以轻心,在考试中无谓丢分。注意查缺补漏,将以前考试试卷中出现的错题进行订正、分类并及时改正,做到“题不二错”,就能在考试中出奇制胜。
误区2:面面俱到,一味求全
对于每个考生而言,无论从全局的角度,还是从单科的角度,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况且,由于高考试卷受卷面、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知识点,必定是有重有轻,有主有次。因此,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复习。重点突出,主次分清,复习效果才会好。
总体而言,最后三个多月的高考复习应该包括以下过程:全面检测―――发现问题―――总结反思―――解决问题。应该专门准备试卷分析问题本,对于每一次考试试卷上每一道题进行逐一分析,把所有知识点分成100%掌握的,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完全不会的三大部分。
对于100%掌握的试题往往会造成考生忽视,其实这部分知识仍需投入一定时间关注,使其得到彻底巩固,无论试题如何变形,也能从容面对。第二类,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内容,是大部分考生最应关注多下功夫解决的问题。这一部分知识是考生成绩是否能够再提高的关键,因为这部分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解题思路,考生有所了解,只是不够熟练。所以学生应进行概念定理的重新咀嚼,多进行相仿题型、题例的训练,力争高考时在这部分多抓分。第三类是完全不会的内容部分,应该因人而异,高考题型分成四类:塞分题、基础题、中档题和综合题,大部分同学完全不会的部分在综合题,建议学生的复习顺序应该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应进行跨越性复习。
误区3:没有计划,盲目跟从
每个考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都不尽相同,分数差距比较大,升学目标也相差甚远。具体来说,600分、500分、400分等不同分数段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所以复习方法也不能照搬同一模式。模拟考试成绩在本二线以下的学生应该把复习重点定位在给分题和基础题部分;本一线以下的学生应该在确保前两种题拿分的同时关注中档题和部分综合题的复习;准备冲刺名校的考生则应更多关注中档题和综合题的强化训练。最后阶段的复习方法是高考的关键,应遵循因人而异、不可求同的原则。
篇8:高考复习常见误区解析
1、应激性、反射、适应性和遗传性
应激性是生物受到刺激时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某种生理活动,事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表述的时过程,其结果是生物适应环境。如果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应激性,则称反射,否则不叫反射,可见,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形式。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表述的是结果。如变色龙进入草丛种体色与青草一致,是应激性属于适应性;而蝗虫的体色与青草一致则只是适应性不是应激性。决定生物性行为特征的是遗传性。
2、生长和发育
生长是指细胞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的“量变”过程。发育是指细胞通过分化,形成新的组织、器官、系统,最终成为性成熟的个体的“质变”过程。大量元素和基本元素、主要元素 从含量上看,如果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为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从对生物体的作用上看,在这些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元素,C、H、O、N是基本元素,C、H、O、N、P、S是主要元素,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物是由这六种元素组成的。
3、主要能源、重要能源和直接能源
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葡萄糖是重要能源,因为多糖、二糖要水解成葡萄糖后才能进入氧化分解过程,并且葡萄糖比它们容易运输。所有能量只有转化为ATP后才能被机体利用,所以,ATP被称为直接能源。
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使细胞形成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水分子和细胞需要的离子、小分子能通过细胞膜,其他的则不能,这种功能特性就是选择通过性。
5、染色质和染色体、染色单体
染色质是细胞在分裂间期核内的细丝状物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有利于DNA分子的复制。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后的柱状或杆状结构,有利于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分裂间期复制的染色体与原染色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同属于一条染色体(如右图)。
6、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核生物
由原核(无成形的细胞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有细菌(如各种球菌、杆菌、螺旋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放线菌、蓝藻(如念珠藻、色球藻、螺旋藻)等。全身只由一个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原生生物,有草履虫、眼虫、变形虫、裸藻等。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统称为真核生物,有真菌(如酵母菌、根霉、蘑菇)、藻类(如团藻、衣藻、海带)以及全部高等动植物。
7、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是物理性质的膜,一般无生物活性,只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选择透过性膜具有生物活性,允许细胞需要的小分子通过,细胞不需要的离子、小分子、大分子物质都不能通过。
8、原生质层和原生质
原生质层是指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不包括细胞核与细胞液。原生质是指细胞内全部生命物质,包括细胞的膜、质、核。植物细胞除细胞壁外,均属于原生质。
9、赤道板和细胞板
赤道板是细胞中央与纺锤体的中轴垂直的一个平面,是想象出的结构。细胞板上在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的实际存在的结构,它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10、着丝粒和着丝点
着丝粒是把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的结构。着丝点则是指该结构上被纺锤丝连接的位置。
11、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细胞通过分裂使数目增多,故细胞分裂是“量变”的过程,刚分裂出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相似。细胞分化是在分裂的基础上同源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的差异的过程。
12、生长素和生长激素
生长素是由植物生长旺盛处产生的,具有促进细胞纵向伸长,使植物生长作用的吲哚乙酸。生长激素是由动物垂体产生的,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作用的蛋白质。
13、生长素促进生长和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促进生长是指促进植物细胞纵向伸长,不能使细胞数目增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不但刺激不定根的生长,而且能刺激枝条一端生出许多不定根来。
14、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单一方向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分向光性、向水性等。感性运动是植物受植物体不定向刺激而引起的不定向运动,分感夜运动、感震运动等。如含羞草小叶感震而闭合。
15、酶、激素、维生素
酶大机体所有活细胞都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激素是机体某些细胞产生的,对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起调节控制作用的蛋白质、类固醇化合物或脂肪酸化合物。维生素主要是从事物中获得的,对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物质代谢起调节作用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
16、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内分泌腺又称无管腺,腺体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进入身体各处发挥作用。外分泌腺又称有管腺,腺体的分泌物一般由导管运输到身体的一定部位发挥作用。
17、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由突起(分树突和轴突)和细胞体组成。神经纤维是指神经元的轴突包括套在其外的髓鞘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多条神经元由纤维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膜就构成一条神经。
18、孢子和配子
孢子是进行孢子生殖的生物(如蘑菇、根霉)经有丝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无“性”的分化,也不需两两结合,在适宜条件下单个孢子即可发育为一个新个体。配子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经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有“性”的分化,一般需两两结合后才能发育为一个新个体。
19、芽和芽体
芽是植物茎上某些细胞分化产生的,与母体的形态、结构均不同,不能称为“小植株”。芽体是某些植物(如水螅、酵母菌)在较好条件时由母体一定部位生出的“小生物体”,与母体发形态、结构均相同,脱落后可直接成长为新个体。
20、极核和极体
极核是指植物胚珠内的胚囊中央的两个核,是伴随卵细胞形成的,受精后最终发育为胚乳。极体是动物体内通过减数分裂伴随卵细胞形成的,最终退化消失。”
21、胚囊和囊胚
胚囊是被子植物胚珠的重要部分,位于胚珠中心,呈膨大的囊状结构,内含七个细胞(如极核、卵细胞)。囊胚是动物个体发育中,受精卵的一个发育阶段(时期),内含囊胚腔。胚孔和珠孔 胚孔上高等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胚外面生有的小孔,与原肠腔相通。珠孔是指被子植物的珠被围成后而形成的小孔。
22、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直系血亲是指与本人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是纵向关系,如(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外)孙子(女)……旁系血亲是指与本人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人,是横向关系,如叔伯(姑姨舅)、(表)兄弟姐妹、侄子(女)
23、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
先天性疾病是指生下来就有的疾病,包括遗传病和先天性畸形。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是先天性疾病的一种。
24、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基因型频率是指群体中某一个体的任何一个基因所占的百分率。
25、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保护色是指动物具有与栖息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可避免被对方发现。警戒色是指与栖息环境背景差异很大的色彩或斑纹,有意引起对方注意。拟态是某些生物形成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现象,可避免被对方发现。
26、种群、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是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物种是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的总和。群落是由不同生物组成的不同种群的总和。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总和。
27、生物富集作用和富营养化
生物富集作用的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或农药,污染对象是水体、土壤,后果是在生物体内积累并造成危害。富营养化的污染物主要是富含N、P等矿质元素的污水,污染对象是流动缓慢的水体,后果是水质恶化,溶氧减少,有毒产物增加,鱼、虾等死亡。
篇9:高考复习常见误区解析
出场教师:衡水中学 代忖
在高考政治复习中,不少同学对“实践”这一知识点理解有偏差,从而陷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日前,记者专门采访了衡水中学的代忖老师,她针对同学们常见的理解误区,进行了逐个分析,并指出了正确说法。
误区一: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人的活动从性质上可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两大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又可具体分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只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因而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误区二: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排除单个人活动的存在,只是指这种活动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
误区三: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因为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导致失败。
误区四: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不能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误解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只有生产实践才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所以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只是基本形式,而不是基本的实践活动。
误区五: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不能把阶级斗争当做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原始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斗争,不可能成为这些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只能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误区六: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这种观点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因而由实践诸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主观性,也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实践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活动。
误区七: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世界有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分,人们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有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之分。实践只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而不是指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所以,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误区八: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来源于实践的认识才是正确的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只有参加实践活动,才能产生认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的错误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离开实践谈认识,便割断了认识的客观来源,就会走向唯心主义。
有人认为实践只应提供正确的认识,对于错误的认识来自实践似乎不好理解,这是由于不了解实践的复杂过程。人们要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就必须投身到实践中去。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但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以及事物的本质暴露需要有过程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且还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不同的人在实践广度、深度上有区别,对事物的感知有丰富与贫乏、合乎实际与偏离实际的差别,还由于各人立场和方法的不同,对感性材料的思考、分析和综合的加工处理方法不同,认识的结果就会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因而,人们在实践中产生错误的认识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常有的。
肯定错误认识会在实践中产生,但不能说实践是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任何错误认识归根结底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迟早会导致实践失败,因而实践又总是会不断地纠正错误。
篇10:高考复习常见误区解析
高考复习的误区有哪些 该如何正确复习
高考的时间一步步的在逼近,相信此时肯定有考生出现了此类问题,为什么这么努力成绩不提升,试题做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会错,下面让小编来告诉你为什么。
高考复习的误区
这是高考生在复习中最常见的一大误区,很多考生认为多做试卷试题能够把所有的题型都接触到,但是却忽略了自己的问题,这样做不但效果不大,可能还会打击到自己的自信心。所以我们不能只沉寂在题海中,要学会思考,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
一些高考学子们在高三复习时总是会忽略老师,认为老师该讲的都讲过了,自己就按照自己的计划走,复习自己的薄弱的地方。但是老师的复习计划其实是很重要的,既能巩固一遍这些知识,又能在其中查缺补漏。
高三的学习太过紧张,学习的压力也是无比巨大,很多高三学生们都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而忽略了休息甚至每天熬夜复习,这样会让自己更加的疲惫,也会影响下一步的复习效果,所以要自我调节,劳逸结合,才能在复习时得到更好的效果。想了解更多请点击 高三复习阶段如何安排时间
高考如何复习
制订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计划一旦制订好最好不要更改。按照这个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走踏实。
不要盲目的去复习做题,沉寂在题海战术中,要知道自己的问题和短板在哪里,加强自己的不足之处才是最重要的。
考生们要相信老师才是执掌全局的那一个,高三的老师会知道重点在哪里,他会站在正确的角度去引导你,所以在跟随自己的复习计划走时也不要忽视了老师的复习计划,跟从老师的脚步走,才是复习最关键的。
篇11:高考复习常见误区解析
第一误区就是把五种技能学习变成单一的看懂
大家知道我们习惯上把英语学习分解成五项技能,听说读写译。这样分解是否科学,在此暂且不论,有不少学习者往往把是否看懂当成学习的标准。比如说,拿到一本口语教材,翻开几页一看,都看懂了,就认为人简单了,对自己不合适。这里的错误是把看懂代替了会说。看懂不等于会说。练习口语,内容不能难,目的是通过一些能看懂的内容来操练“上口”。也就是说,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练习,自己能说出书中相关的内容。口语教材的优劣首先要看语言是否能学到,是否地道。
第二误区是把知识当成技能
打个比方,假如你想学骑自行车。我给你一本题目叫“如何骑自行车”的书,把书从头背到底,甚至倒背如流。这时你有了专家级的关于如何骑自行车的知识。但是你肯定不会骑。原因是骑自行车不是简单的知识问题,它首先是一项技能。要学会一项技能,核心问题是练,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学外语当然比学骑自行车要复杂得多,但它首先也是一项技能,光看语法书、默背单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练,要把知识变成技能。知道不等于知道怎么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实际上会做。从知道怎么做到实际会做中间有个反复练习的环节,也就是苦功夫。学技能所遵循的原则是“做中得学”。
第三个误区是速成心理
必须认识到,要想学好英语,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世界上没有一个外国成年人不下苦功就能学好英语的。所谓的“速成”纯属无稽之谈。学好英语没有捷径,只有方法的好坏。比如记英语单词,低着头拼着命地默写,这就不是一个好办法。好的方法是大声地朗读,反复训练发音器官和耳朵,把声音铭刻在脑子里。这样既可以提高听力,又可以改进口语发音,还记了单词。默写只是训练了眼睛和手,可是它们不能替你听和说,尤其是留学英语。
第四个误区是通过汉字记音
现在有人推广通过汉字来记英语发音,如“古帝拜”记good-bye。甚至把这种做法作为成果出版请奖。这是极其错误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这么做。错误的道理在本文有限的空间里无法讲清楚。
第五个误区是重结果不重过程
应试教育是重结果,带来的后果是整天做模拟题,找出打勾的规律。这是教育的大敌。质量和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过程。大家一定要遵照学习的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真学。只要学习对路,好的结果自然会有。
第六个误区是对教师的依赖
大家要仔细揣摩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这句话点出了学习的本质。任何一种学习,归根结底是在学生自身,而不是在老师。
第七个误区是缺乏系统性
现在市场上学英语的材料是铺天盖地。这是好事,但处理不好也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今天用这个教材、明天换另一个教材,学习便失去了系统性。我不是说我们不换教材,不好的教材,不适合的教材就是要换。但不能总是换个不停。好的做法应该是选中一套教材,以它为主,其余材料都作为补充材料。
篇12:高考复习常见误区解析
相较于一轮,二轮复习就要有侧重点了,要把时间多花在高考重点及失分点上。那么,二轮复习应该注意什么呢?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效率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二轮复习攻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大误区
误区1 做得多,做得晕
在二轮复习阶段,有些考生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还购买了大量的复习资料,没日没夜的做题,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对策
在这一阶段,考生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应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对知识点、典型例题的掌握和研究中,应避免盲目的搞题海战术,多而不精、顾此失彼。
误区2 囫囵吞枣,学而不思
二轮复习中会有很多考试、练习和作业。很多考生做了不少题目,提分效果却令人不满意。
有人以为知识点已经掌握了,可是遇到题目仍不知考查哪个知识点,感觉不到试题中出现的典型例题的变形。
有的同学做题,做对了,不去归纳;做错了,不去反思,缺乏总结、归纳、思考这些重要的步骤。
对策
在做题后,发现探究它背后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思考,将学习“加入自己的注解”,熟悉考点、例题,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次轮复习中实现成绩上的飞跃。
误区3 心理紧张,遭遇“高原”
二轮复习中,考生任务重、压力大,身心都非常疲劳,从而会出现“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指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中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我们把在复习中出现的学习进步缓慢的现象称之为高考生的“高原现象”)。
此时,考生感觉自己的复习遇到了瓶颈,怎么使劲分数也不见提升。导致心理焦虑、情绪失落,丧失学习动力。
对策1
考生要有信心,坚信阳光就在风雨后。走过“高原”,学习效率和成绩还会提高,不要丧失信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对策2
多与同学交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自己紧张的心情,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讨论学习中解决问题,拨云见雾,早日走出“高原”。
对策3
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给大脑和身体足够的呼吸空间,注意劳逸结合。考生可以抽出部分课余时间,跑跑步、做做操、跳跳绳,舒缓紧张的神经、放松身心。
误区4 好高骛远,忽略基础
大楼越高,需要地基越深;分数越高,需要基础越牢。
有的同学平时成绩不错,认为基础知识太简单,不必再花费时间复习了;有的同学对自己要求高,总想研究难题、怪题,挑战高难度;有的同学则觉得老师讲课节奏太慢,自己都会了,不用再听这些基础知识了,然后闷头复习,不爱听课。
存在以上情况的同学,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基础不牢,白白失分的情况。
对策
仔细听课是王道。紧跟老师的思路,难题经过老师的剖析,可以获得更简单的解题思路;简单的题目,可以跟着老师的步子归纳总结经验。
二轮复习必备的5个锦囊
一、重拾遗忘知识点
篇13:高考复习常见误区解析
在二轮复习中,由于专题复习时间比较紧迫,练习多,任务重,密度大,压得紧,所以不少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或走进一些误区。为了及时明确方向,合理定位,科学调节,提高效率,必须及时走出误区,寻求有效的对策。
误区一:重数轻质—练习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每天都在被动应付老师布置的练习,没有针对性地、不加选择地大量做题,结果是练习作了不少,但效果并不明显。不该做的或者是可以少做的却花了不少时间,但真正的缺漏却没有补上。
对策: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补上最薄弱的知识点,强化最薄弱的基础。练习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练习不在于做了多少,而在于是否是自己最需要的练习。
误区二:重练轻思—不少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一对答案却错了不少,结果信心大受打击。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反思意识或者是不愿意花时间去总结反思。
对策:强化反思总结意识,善待错题。宁愿少做一点练习,也不能错失及时改错的良机。要充分认识到:平时的错题,很可能就是高考的失分点。错误积累越多,考试时失分的机会就越大。对错题要科学分类和分别采取对策(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知识性错误、答题技巧或策略失误、答题规范性错误)
误区三:重练轻研—部分学生高度重视练习,但却很少研究高考。据老师了解,不少同学手上都有高考说明,但未能借助高考说明来研究高考考什么和高考怎样考?
对策:充分利用高考说明,研究高考,走进高考。将课标、考纲、考点连成一线,减少盲目性,强化有效性。不做无用功,不打界外球。
误区四:重抢轻调—部分学生重拼抢时间而忽视了状态的调节。进入二轮复习以后,学生的拼搏意识明显加强,分秒必争,连吃饭和走路的时间都严格控制,整天处于紧张、透支状态,结果导致学习效率不高,知识遗忘率较大。
对策:高度重视平衡调节的作用。复习还在继续,状态必须调节,身心确保平衡。不要因为短期的拼搏,而影响了后续的复习备考。七加一并不一定等于八,以退为进,状态调整比盲目拼抢时间更重要。每天坚持课外文体锻炼半小时,实际上就是为自己增分。
篇14:高考复习常见误区解析
离今年高考还有80天左右的时间了,如何利用好考前这有限的时间,综合均衡地复习备考,是所有考生都面对的严峻问题。怎样才能把握机会,取得高效率的复习效果?记者近日采访了市内部分高三教师和相关专家。
高考复习莫进误区
误区:避重就轻忽视基础
很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味钻难题,忽略基础知识,追求解偏题怪题,忽略通性通法。其实,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考生应该从专题训练回归到基础知识的理解,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考试大纲中对出题目标和能力要求都有表现。现阶段基础知识是考生复习的重点,是考生的其他能力在考试中得以发挥的基础,不要一味钻难题、怪题、生题,也不要因为题目简单而掉以轻心,在考试中丢分。注意查缺补漏,将以前考试试卷中出现的错题进行改正、分类,做到“题不二错”,就能在考试中出奇制胜。
误区:面面俱到一味求全
对于每个考生而言,无论从全局的角度,还是从单科的角度,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有重有轻,有主有次。因此,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复习。
总体而言,最后80天的高考复习应该包括以下过程:全面检测―发现问题―总结反思―解决问题。应该专门准备试卷分析问题本,对于每一次考试试卷上每一道题进行逐一分析,掌握知识点。
误区:无计划盲目跟从
每个考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都不尽相同,分数差距比较大,升学目标也相差甚远。具体来说,600分、450分、300分等不同分数段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所以复习方法也不能照搬同一模式。模拟考试成绩在“二本线”以下的学生应该把复习重点定位在基础题部分;“一本线”以下的学生应同时关注中档题和部分综合题的复习;准备冲刺清华、北大等名校的考生应更多关注中档题和综合题的强化训练。
考生和家长都要减压
专家们特别建议考生和家长,不要过于在乎“一诊”、“二诊”成绩的得失,也不要完全参考模拟成绩来拟定升学目标,毕竟模拟考试不是高考。临近高考,学生应避免过度疲劳,少开“夜车”,保持规律且固定的起居时间,这样会对考生充分发挥自身水平起到良好的效果。考生目前需要的是稳定的心理状态与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有助于全身心地投入到最后的冲刺复习,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家长此时应充分关注考生日常生活,对考生应多鼓励、多交流、少责问。高考前这几个月的天气会越来越热,考生应注意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避免考前出现身体不适。
“五改五用”助你成功
高三所带给人的收获,远远不只是高考的成功,更重要的至少有两点:一是能够锤炼一个人的意志;二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学会珍惜。高三是首歌,旋律的抑扬顿挫才能展现它的惟美;高三是段路,坎坎坷坷中都会留下坚强的脚步;高三是座山,翻越它,“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昭示天地;高三是人生幸福的一种选择,勇者无惧,勇者何惧!
在高考复习中,要与人为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做到五“改”五“用”。所谓“五改”就是:改变过高的期望值,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改掉太浓的自卑感,你也是一种奇迹;改掉太强的嫉妒心,嫉妒只会让人疯狂;改掉太弱的承受力,生命承受之重,你才刚刚开始;改掉太重的自私心,自私只会让你远离朋友。
“五用”是: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别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用真诚的友谊化解矛盾,相信人都是追求美的好的;用不屈的意志克服困难,从中体会征服之乐趣;用坚强的毅力忍受痛苦,痛苦是欢乐的伴生物;用灿烂的微笑去迎接生活,生活也会加倍回报给你微笑;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是一门学问,每个人都要学会去驾驭它。
各科复习要得法
■英语基本词汇和基本句型要不断复习强化。听力部分保证每天一套模拟练习。在练习中发现命题规律,积累听力中出现的高频词和习惯用语。语法部分应做一次系统的语法专项复习,再进行综合练习。
系统复习之后,应该以纠错为主。错题集是避免重复语法错误的最好武器,每次考试前翻一遍,能降低自己的错误率,加强记忆。每天至少保证在规定时间内(35分钟左右)五篇阅读的练习量,确保自己在高考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应试状态。
■语文高考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四方面。基础知识如字词,越早复习越有利。系统的复习之后,再在以后的做题中进行不断地积累和补充。阅读题不要求数量,要注意答题思路,和英语阅读一样,做完题目后分析答案是很有必要的。近期可以做一些完整的作文练习,找适合自己的文体和方法,列提纲作文。临近高考一个月的时候,可以利用空余看看写作素材,分析话题列出提纲即可,但不要再做作文。
■数学针对普遍存在的答题速度问题,在专项复习中进行常见题型和方法的总结,可以在考试中用更短的时间获得思路。熟练掌握各种通法通则,同时注意数学内部的综合性运用。专题复习结束以后,高考前一个月要在保证时间的前提下至少做10套综合卷,根据错题分布再分项总结,找到弱点进行强化。
■文综复习要以课本为依托。文综的成败取决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切不可重题目而轻教材。离开基础知识,任何能力、技巧都是空中楼阁。要从教材中构建出“树形”的政治体系,培养政治思维;要找出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将全部历史“整合”起来;要明确和细化常用的工具性地理知识,熟练掌握和应用。这样才能保证基础的巩固和能力的发挥。
■理综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把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是取得好分数的基本保证。题不在多,而在于精,把题考查的方方面面体会到,发现命题者的意图,了解出题的知识角度,就会知道题目考查的是什么知识,在设计上有哪些新意,从而为以后的答题提供思路。需要提醒考生的是,重视实验,一定要结合相关科学理论、原理和方法进行复习。
篇15:高考复习常见误区解析
高三期间复习一般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轮复习一般从8月到12月,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作为复习的主要线索,以帮助同学们回忆、回顾以前学习过的知识为主,对知识面进行全方位的覆盖,以及对基本方法、基本题型进行总结、反思;
第二轮复习大概从2月到4月中旬,在此阶段打破了教材的体系,主要是对高中数学的六大板块进行专题性的复习,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综合性运用,提高解题的准确性、速度性和解答题的规范性;
第三轮复习一般从4月中旬到5月中旬,此阶段主要是同学们进行高考试题的模拟考试、训练,以培养同学们的答题技巧、答题方法、考场应变能力。5月下旬到6月5日期间则是同学们自主复习,以回归教材、错题反思、方法的进一步归纳总结。
所以在整个高三的复习中,第一轮复习所用的时间是最长的,它的复习成效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复习效果。所以徐老师对数学学科的第一轮复习提出以下建议:
一、端正态度,切忌浮躁,忌急于求成
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心浮气躁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平时复习觉得没有问题,题目也能做,但是到了考试时就是拿不了高分!这主要是因为:
(1)对复习的知识点缺乏系统的理解,解题时缺乏思维层次结构。第一轮复习着重对基础知识点的挖掘,数学老师一定都会反复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如果不重视对知识点的系统化分析,不能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构架,自然在解题时就不能拥有整体的构思,也不能深入理解高考典型例题的思维方法。
(2)复习的时候心不静。心不静就会导致思维不清晰,而思维不清晰就会促使复习没有效率。建议大家在开始一个学科的复习之前,先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接下来需要复习哪一块儿,需要做多少事情,然后认真去做,同时需要很高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会有很好的效果。
(3)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学习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基础复习上来。
因此,建议广大同学在一轮复习的时候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的揣摩每个知识点,弄清每一个原理。只有这样,一轮复习才能显出成效。
二、注重教材、注重基础,忌盲目做题
要把书本中的常规题型做好,所谓做好就是要用最少的时间把题目做对。部分同学在第一轮复习时对基础题不予以足够的重视,认为题目看上去会做就可以不加训练,结果常在一些“不该错的地方错了”,最终把原因简单的归结为粗心,从而忽视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对基本结论和公式的记忆及基本计算的训练和常规方法的积累,造成了实际成绩与心理感觉的偏差。
可见,数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公式,数学知识点的联系,基本的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是第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不妨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的函数部分为例,就必须掌握函数的概念,建立函数关系式,掌握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学会利用图像即数形结合。
三、抓薄弱环节,做好复习的针对性,忌无计划
每个同学在数学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有共同点,更有不同点。在复习课上,老师只能针对性去解决共同点,而同学们自己的个别问题则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同学们的讨论,并向老师提问来解决问题,我们提倡同学多问老师,要敢于问。每个同学必须了解自己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要明确只有把漏洞一一补上才能提高。复习的过程,实质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了,复习的效果就实现了。同时,也请同学们注意:在你问问题之前最好先经过自己思考,不要把不经过思考的问题就直接去问,因为这并不能起到更大作用。
高三的复习一定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所以千万不要盲目做题。第一轮复习非常具有针对性,对于所有知识点的地毯式轰炸,一定要做到不缺不漏。因此,仅靠简单做题是达不到一轮复习应该具有的效果。而且盲目做题没有针对性,更不会有全面性。在概念模糊的情况下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教材上最清晰的概念与原理,注重对知识点运用方法的总结。
四、在平时做题中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忌不思
1.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部分同学平时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做作业时免不了互相对答案,也不认真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会而不对”是高三数学学习的大忌,常见的有审题失误、计算错误等,平时都以为是粗心,其实这就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必须在第一轮复习中逐步克服,否则,后患无穷。可结合平时解题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逐题找出原因,看其是行为习惯方面的原因,还是知识方面的缺陷,再有针对性加以解决。必要时作些记录,也就是错题本,每位同学必备的,以便以后查询。
2.做好解题后的开拓引申,培养一题多解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一题多解和举一反三中得到提高,因而解完题后,需要再回味和引申,它包括对解题方法的开拓引申,即一道数学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去分析,可以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
考虑的愈广泛愈深刻,获得的思路愈广阔,解法愈多样;及对题目做开拓引申,引申出新题和新解法,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思维,激发创造精神,提高解题能力:
(1)把题目条件开拓引申。
①把特殊条件一般化;②把一般条件特殊化;③把特殊条件和一般条件交替变化。
(2)把题目结论开拓引申。
(3)把题型开拓引申,同一个题目,给出不同的提法,可以变成不同的题型。俗称为“一题多变”但其解法仍类似,按其解法而言,这些题又可称为“多题一解”或“一法多用”。
3.提高解题速度,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解题方法的巧妙与简捷;二是对常规解法的掌握是否达到高度的熟练程度。
五、学会总结、归纳,训练到位,忌题量不足
我在暑期上课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都是一看到题目就开始做题,这也是一轮复习应该避免的地方。做题如果不注重思路的分析,知识点的运用,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建议同学们在做题前要把老师上课时复习的知识再回顾一下,梳理知识体系,回顾各个知识点,对所学的知识结构要有一个完整清楚的认识,认真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思想,以及方法,还要学会总结归纳不留下任何知识的盲点,在一轮复习中要注意对各个知识点的细化。这个过程不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到了后续阶段会越来越熟练。因此,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有助于训练自己的解题思维,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实践出真知,充足的题量是把理论转化为能力的一种保障,在足够的题目的练习下不仅可以更扎实的掌握知识点,还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知识点,避免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由于高考依然是以做题为主,所以解题能力是高考分数的一个直接反映,尤其是数学试题。而解题能力不是三两道题就能提升的,而是要大量的反复的训练、认真细致的推敲才会有较大的提升。有句话说的好,“量变导致质变”,因此,同学们在每章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够的题,才能够充分的理解这一章的内容,才能够做到对这一章知识点的熟练运用。
但是,大量训练绝对不是题海战术。因为针对每章节做题都有目标,同时做题训练都需要不断的总结,既要横向总结,也要纵向深入。只要在每章节做题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能感觉到这一章的知识点有哪些,典型题型有哪些,方法和技巧有哪些,换句话说,如果随机抽取一些近几年关于这一章的高考题都会做,那我认为就可以了。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您可以在西柚教育搜索咨询相关信息。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