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宝贝的梦想,大多数家长都抱着听听就过的态度,多数时候,父母们都热衷于扮演孩子未来规划师的角色,并理所当然地以“小宝贝儿不懂事”为由替他们决定一切,甚至包括理想与梦想。然而这些加诸成人社会价值观的决定,却多半是以苛求孩子能成龙成凤为前提。
当谈及梦想就显得童真尽失的“五道杠”小朋友黄艺博引起巨大争议时,父母们似乎又开始反省,孩子们纯真的童年很重要,而他们最真实的梦想,又到底该如何发掘和引导?
别忘了回来
没错,你是孩子的父亲、母亲,在养育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中,没人比你更有发言权。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小宝贝儿们很快就会长成独立的个体,大约2岁~3岁时,就会跟你表露他们独特的思想,例如最喜欢什么,要做什么,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遗憾的是,面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发言,你总是一笑置之。跳过认真分析是否合理的环节,直接通过买棒棒糖、讲故事甚至干脆嘲笑、怒斥等各种手段告诉他们要听话,让他们相信你才是对的。
在探讨孩子的梦想《儿童的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一书中,总能看见这类令人失望的案例——当幼儿园老师向孩子提问“蓝印花布可以做什么”,孩子回答“我想把它做成一艘美丽的船去航海”时,却会立刻遭到否定:“布是不可以做成船的,会沉掉的。
”
孩子天真的梦想,尽管是种初涉人世身心发育尚不完善的表现,但也正因为幼小的他们不会考虑现实社会的清规戒律,才拥有大胆的幻想和天真的探索,其中也隐藏着创造力和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意识萌芽。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抚育人对其梦想持有怎样的态度,才是能否正确引导的关键所在。比如育儿专家们常常谈论的“正视”与“欣赏”,说的就是请正视你的小宝贝儿喜欢干什么,并懂得欣赏他们说的每一句话。
宇航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你一定不陌生,但也许你并不知道“登月”背后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幼年的阿姆斯特朗在院子里玩耍,吵到了正在做饭的妈妈。妈妈问:“你在干嘛?”他回答:“我想跳到月球上!
”“哦,原来是这样。”妈妈就不假思索地答道,“记住,别忘了回来!”
当然,你的小宝贝儿将来或许做不成阿姆斯特朗这样的伟人,但如果你能像这位妈妈一样,充满智慧地保护孩子的热情与好奇,才可能让他们大胆的梦想得以自由延伸。
父母价值观靠边站
也许你只是担忧任由孩子荒诞不羁的梦想发展,极易换来一个不靠谱的将来。这个想法无疑太过极端,如果凡事都由你替孩子做决定,那小宝贝儿还如何成为自己?
事实上,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都将不同程度地学会与现实社会所关联的规则。你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会发现树立规则和边界一方面来自父母,另一方面则来自自我模仿。
专家指出,孩子对世界的态度,自己的解释方式和行动方式,是天赋、环境交织的结果,因而他们会选择不会危及自身的探索方式,固定为自己的理解及行动模式。
同时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只要你不把正视其梦想理解成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就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反之,如果一定要将成人的价值观全盘加诸孩子身上,除了会让孩子失去童年的欢乐之外,成年后也会深受个性压抑之苦。由于从小惯以处于父母的角度思考及做事,要么很难感受到真实的内心需求,要么一旦体察内心需求就会一味叛逆反抗。
大连的赵玲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前不久儿子写的一篇作文,给了她很大的触动:“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自己的生活,出去玩妈妈给我限定时间,想学乐器妈妈让上英语课外补习班,我的全部生活都是妈妈为我安排的。如果让我写‘自己的梦想’,那我就写我根本没有梦想。”
“当时看完后很生气,就把儿子的作文撕了,没想到儿子也生气地推了我一把。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不明白平日听话的儿子怎么会有这些想法,后来我才从他爸爸那里得知,长久以来,儿子都因为我干涉过多而不开心。那时我才想通,的确是我太忽略儿子的内心了。”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您可以在西柚教育搜索咨询相关信息。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