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玩商”锻炼令孩子更活跃

几乎每个为人父母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与孩子的对峙中不知如何是好,先是好言相劝,继而大发雷霆,随后又悔意顿生,想做一切可能的事情来补偿对孩子的伤害。这样的情形循环往复,夺走了许多父母与孩子的快乐,也使得孩子恃宠生娇。

面对这样的困境,日前来沪访问的美国俄勒冈心理学博士朱利安·泰普林在教育报刊总社上海心桥教育机构接受了记者采访,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理性地对待孩子的物质要求,教会孩子如何抵御广告的不良影响;提高孩子的“玩商”,让孩子学会在学习和玩耍之间取得平衡。

泰普林提出的“大脑操”,更可以操练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受到了美国家庭的欢迎,现在,泰普林也把这种“大脑操”介绍给了中国孩子。

中国家长是“溺爱”非“智爱”

年过花甲的朱利安·泰普林是半个“中国通”,从上世纪代起就开始关注中国孩子以及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在国外,泰普林一直看到许多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小留学生非常任性、自我,大把大把地花着家里的钱,却丝毫不懂得珍惜和感恩,还经常逃学,开着名贵跑车带着小女友四处兜风。

这些都引起了泰普林的关注,在对中国的家庭方式进行考察后,泰普林得出了答案。“家长们的期望本该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但是,我很遗憾地看到,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不少误区。

诸如‘父为子纲’、‘不打不成才’的心理,‘老子不成器,儿子来圆梦’的补偿心理,在孩子身上盲目投资、攀比的趋众心理,以及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的溺爱心理,等等。其中,中国家长表现更多的,是溺爱而不是‘智爱’。

泰普林把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称作“被宠坏的一代”,在谈到中国孩子被溺爱的情况比国外严重时,他解释说:“这也许与中国传统的家庭生活有关,在美国,孩子从18岁起,就可以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所有学习和生活、交友等都由自己独立处理,孩子跟家庭的联系没有中国那么密切。

其次,美国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耐劳的锻炼,让孩子参与劳动,为家里承担一定的义务,从而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但在中国,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宝贝,家长常常有这样的想法:‘宝贝,我们爱你,我们不能让你受一点委屈,从小就要让你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

’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泰普林强调,要改变中国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从改变父母的溺爱开始。

提高“玩商”,平衡游戏和学习

在许多父母看来,如果孩子玩心太重,必然会影响学业,而学业又是和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的,于是,这些爱玩的孩子就被父母们定义为“淘孩子”甚至是“坏孩子”。泰普林指出,孩子应该有孩子的天地,游戏更是激发孩子潜能的极佳手段。

孩子会将木棍当马骑,将纸飞机当火箭,正是这些在成年人看来十分幼稚甚至可笑的行为,构成了孩子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除了‘智商’和‘情商’外,孩子还应该学会玩,精通‘玩商’。”

如何提高孩子的“玩商”呢?泰普林说,家长的引导和鼓励很重要,尤其是家长要提供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比如说,孩子不小心把牛奶倒在地上,如果家长能说“倒出这么好看的图案,不玩太可惜了,我们用牛奶画画吧”,那么孩子对玩就有了积极的想法,但如果家长说“才拖好的地板又弄脏了,这个孩子真讨厌”,那么孩子肯定就会有受挫感,也不能尽情享受玩的乐趣了。

“由于玩的观念不同,玩的环境不同,孩子的‘玩商’也大不相同。我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输在玩上,最后让玩变成孩子的奢侈品。”

泰普林表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聪明的父母不会给孩子戴上“紧箍咒”,更不会对孩子采取“残酷教育、无情打击”,而是在让他丰衣足食的基础上,再给他理智的爱、健康的感情、知识的养分以及优秀的品德与教养。

家庭教育是一门既高深又简单的学问。说它高深,是因为它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尤其要把孩子培养成才,需要父母付出太多的心血;说它简单,是因为只要心中有爱和教育良方,每个父母都可以做得很好,都可以发掘孩子身上独一无二的天赋和价值,最终将他们引向成材。

“大脑操”,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在对中国孩子的调查中,泰普林表示,中国孩子普遍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泰普林抛出了自己的独门秘籍:“大脑操”。泰普林表示,家长们要教会孩子经常思考这三个问题:这是一种解决方法,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如果那样做,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

如果那样做,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三个问题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这是一种解决办法,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家长应该鼓励孩子随时用这样的问题问自己,因为对它的回答,可以引导孩子灵活思考,并使孩子的思维富于创造性。泰普林说,很遗憾,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放弃再多问孩子一个问题的机会。

记住,让孩子不要停下思维,“再想想,还有其他的办法吗”,说出这句话只需要花费你几秒钟时间,但这句话可能利于孩子的一生。

“如果那样做,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在做计划时,能预想到最终的结果,并以此指导当前的行动。孩子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也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发生。冲动的孩子往往是由于不顾及后果、莽撞行事,而使自己陷入困境的。

逐步训练孩子养成行动前思考后果的习惯,那么,这个孩子相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就会更具有预见性,他能看到事态的发展方向,更有远见,也当然就更具有竞争力。

“如果那样做,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如果无视他人的情感和利益,社会交往就会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因为侵犯他人利益而犯罪。相反,如果能够顾及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善于与人相处,孩子就能够成为任何一个团队的优秀成员,或者成为一名优秀的团队领导者。

思考“别人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能样的感受”,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会有碍自己的发展。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您可以在西柚教育搜索咨询相关信息。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