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优化孩子性格发展
围棋作为体育竞技项目,一直强调的是竞技性,而面对学龄前期幼儿,我们更重视的是幼儿基本人格的塑造。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就像良医治病,对症下药。因此,针对好动、粗心的孩子;自卑、犹豫的孩子;任性、蛮横的孩子;骄傲、固执的孩子;我们在个体对弈中有区别地指导,让学棋的小棋手在一次又一次的紧张对弈中养成了沉着、不屈、自律的优秀心理素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1、面对好动、粗心的孩子
陈鹤琴指出:“儿童生来是好动的,他们喜欢听这样,看那样,忽而玩这样,忽而弄那样,忽而立,忽而坐,没有一刻的工夫能象成人一样坐而默思的”。而围棋对弈时最大的特点就是坐而默思,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激化点,但如果让孩子爱上了围棋则另当别论了。有位老师班上有这样一个孩子:上课坐不住,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做作业时也常常做一半,漏一半,围棋课时更是把棋子乱扔,摇椅子插嘴。对弈的时候则常常下到一半就钻到桌子下面找不到人影了,小朋友都不喜欢和他下棋。于是,老师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棋谱,并在一些棋子上贴上了小老鼠,让他玩“黑猫警长抓老鼠”的游戏,如练习关门吃、枷吃,他由一步棋到两步棋,再到十步棋,渐渐领略了围棋的奥妙所在,变得爱下棋了。在这样的对弈过程中,他体会到了乐趣,觉得坐上半小时下完一盘棋是很快乐的一件事,现在,他常常主动找小朋友下棋,在对弈过程中还不断督促对方认真下棋,不要玩。在平时的集体教学中,他的坚持性、自控力也显著提高。
2、面对自卑、犹豫的孩子。
有些孩子胆小、怯懦,事事依赖成人,唯唯诺诺,上课也不敢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对弈时,这种个性也很显著。他们面对其他对手,明明判断正确却迟迟不能确定,下棋慢吞吞地耗时间。如果这时有个人在旁边支招,他便甘心地做傀儡,不管对错。因此,针对这些容易受人指使,不自信的孩子,我们常常安排他们面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并单独一张桌子来对弈,没有旁人的干扰,也丧失了可以依赖的个体。刚开始,由于没有他人帮助,孩子常常在规定时间内不能下完一盘棋,常常是干坐着耗。于是,我们给他们换九路小棋盘,两个幼儿面对面,玩“开花”游戏,即一个棋子被围住后提掉,从简单的提子吃子开始,再加上一些小奖励来诱导,渐渐地,他们觉得下完一盘棋也很容易。下完了,不管输赢,还有礼物。孩子都是喜欢表扬的,成人的肯定能建立他们的自信心,而对手不强也从一个方面提高了他们胜利的希望,因此,一次次的表扬,一次次的胜利,使他们建立了优越感,下棋也变快了。现在的他们,做事变得有主见了,下棋时果断了许多,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渐渐养成。
3、面对任性、蛮横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一家四口甚至一家六口都围着太阳转。许多孩子在家任性惯了,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赢得起,输不起。有些孩子输了棋就大哭大闹,摔棋打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为了赢棋常常欺负别人,蛮横地把对方没死的棋子提掉,有时不顾一切地摆上两三颗,输了棋就踢人、打人,把棋弄翻。?针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会安排一些棋艺较精的学员与他们对弈,还适当增加一个小裁判,像球场上一样有黄牌、红牌,如果多摆棋子,黄牌警告,如果弄乱棋子则红牌罚下。由于对手棋艺较精,每一步都计算点数,死活心知肚明,所以他们想耍赖不太容易,而裁判又增强了监督力度,他们有了几次不愉快的对弈后,渐渐明白了耍赖、打人摔棋是没有用的。这时,我们及时陪他们下棋,边下边教,在对弈过程中告诉他们一些实战技巧,几次对弈后,又安排棋艺一般的幼儿与他们下棋,由于前段时间的积累,所以这一次轻而易举获胜。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对他进行教育,告诉他:要想赢棋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学,找机会多练,而哭闹打人耍赖都不管用。现在的他们下棋很少耍赖,面对失败,性情也豁达了许多。
4、面对骄傲、固执的孩子。
有些孩子对棋类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围棋也下得特别棒。在班级里很少遇到棋鼓相当的对手。因此渐渐形成了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有时在对弈时也常常执著于一块地的输赢,可谓寸土必争。刚开始棋院有很多属于这种性格的孩子。他们棋艺颇精,但往往执著于一块地的胜负,而且面对一些不强的对手,高傲的不愿意和对方下。于是老师会让他们和一些看起来很弱的对手下棋。他们在对弈过程中输了几次后渐渐明白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加上老师因材施教对他们进行了全局训练,在练习了“小雪崩”、“双飞燕”等定式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全局观,不再固执地争夺一两处了。在围棋对弈中,我们常常请他们担任小小裁判员,作出公正裁判。碰到了棋艺一般的对手,他们现在更愿意边下边教,颇有小教练的风范。对此,我们感到很欣慰,因为大家的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
围棋作为体育竞技项目,一直强调的是竞技性,而面对学龄前期幼儿,我们更重视的是幼儿基本人格的塑造。纹枰角逐中,行棋时的棋情、棋感时刻在撞击着人的心灵。出现复杂局面时,需要冷静;遇到强手时,需要自信;局势不利时,需要顽强;进入僵持时,需要韧性;面对失败时,更需要豁达。在这种紧张的对弈中,我们可喜地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他们的不良性格逐渐弱化,优良性格正在不断形成,现在的他们,是未来的的希望,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他们的明天而骄傲!
篇2:优化孩子性格发展
性格,会随着环境改变而慢慢变化
心理遗传学认为,孩子的性格一半来自遗传,这包括直系亲属的DNA遗传以及血型遗传;一半则来自后天发展,包括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甚至包括居住条件和饮食习惯。并且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成长道路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外要因素都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事实上,在人的一生中,其性格都有变化和被重塑的可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的特征。
“根本性格”——最真实的性格
“根本性格”是心理遗传学中性格的深层部分,即:活泼、开朗、冷静、急躁等几方面受遗传影响很多,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定论。“根本性格”的遗传,关系到家庭气氛,而一个家庭轻松民主或严肃沉闷的氛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终性格的形成。
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为混合型,性格再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的时候,而急躁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也会表现冷静的方面。是“根本性格”不起作用了吗?不!“根本性格”是在多数情况下、在关键时候起作用。面对一个只剩一半的苹果,有的孩子会满怀感恩地想:“太好了,我还有一半苹果”,而有的孩子会不免沮丧:“就剩下这半个苹果了!”
这就是“根本性格”起着最基本的作用,影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或许可能采取的方式和结果是一样的,但本质上每个孩子还是有所不同的。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家长对待婴儿的态度和行为完全是由父母一方的个性、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和对孩子的期望决定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却表明,这种观点过于绝对。事实上,许多实验已经表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父母对待婴儿的态度和方式。而婴儿的气质类型主要有3种:平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
平易型婴儿:生活有规律、情绪愉悦、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实现新要求,因而护理起来比较容易,父母也就更愿意对他提供更多的关怀和爱抚,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更积极。这些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婴儿也会因此而觉得自己被父母关心、重视,因而情绪、行为表现都会更加积极,发展也会更为迅速。
困难型婴儿:护理起来比较困难,他们的生活没有规律,情绪比较消极,他们很难对环境和父母感到满意,因此往往使父母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父母。久而久之,父母就会对孩子失去耐心,对孩子施加压力、催促孩子、或者向孩子让步,这些都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困惑甚至对父母产生敌意,从而形成一个消极的循环圈,这些孩子护理起来也就更为“困难”。
迟缓型婴儿:和困难型婴儿有些相似,他们同样对洗澡、新事物和陌生人反应消极,但是由于他们的这些消极反应不如困难型儿童那样强烈,因而家长对他们也比较有耐心。
那么身为一个好妈妈,应该怎样将自己的母爱转化成营养动力,让孩子培养起好性格呢?
1、给孩子更多的耐心
脾气急躁、暴躁的母亲,怎能培养出一个落落大方的孩子?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他的错。但你能做到吗?你能一次次都做到吗?
在这里,跟每一位勤苦养育孩子的母亲说一句:请坚持,以你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你对待孩子的方式,也是孩子学习和认识世界的课堂。
2,对孩子不能有欺骗和隐瞒,要给足信任。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我不骗孩子。我还刻意要他知道:爸爸不会骗他,爸爸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爸爸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侥幸而无理取闹。举个小例子:最初给乐乐穿衣服,让他把手里的东西先放下,他总是哭闹着不肯,他或许以为我要把这件东西拿走。几次穿好衣服,我马上把东西交回他手里,从此他便很放心地把东西放下或主动交给我。
3、杜绝双重标准,家规只能有一个立场。
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4、己所不欲勿施于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篇3:优化孩子性格发展
有时孩子的性格需要完善
1. 过度 过于爱表现自己,过于争强好胜,过于自信,话太多,都不好;不敢表现自己,没有信心,自卑,不敢说话,也不好。过度,可能就需要适当纠偏。
2. 构成障碍 如果性格倾向构成障碍,就需要改变了。比如发脾气太多、过于追求完美、过于犹豫、不敢当众发言、表演太紧张、社交恐惧症,就需要帮助孩子克服障碍。
3. 是否喜欢 有的孩子不喜欢表现自己,不喜欢说话,喜欢安静,不喜欢交际,这没什么。但是有的孩子不喜欢自己不敢表现的性格,不喜欢自己不会说话、不会交际,不喜欢自己说话没底气,此时就需要帮助孩子,让他学会欣赏、接纳自己的特点,或者寻求改变。
孩子曾经跟我抱怨过,说:为什么班里某个同学人缘好,一下课大家都围着他?为什么我的朋友少?我了解了一下,那个孩子比大家大一岁,性格大大咧咧,见识也多,经常带新鲜好玩的玩具去学校玩。而我的孩子性情安静,偏内向,但是脾气挺好,跟同学相处得挺好。我告诉孩子:朋友多了很好,但你也有好朋友,朋友在精不在多,虽然不被很多人簇拥着,但依然能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改变性格不可勉强
性格的改变有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必只争朝夕,可以慢慢来,不要去逼迫孩子,不要去勉强改变。
有个孩子小时候见到叔叔阿姨一般不问好,妈妈觉得孩子没礼貌,就逼他必须问好。结果孩子逐渐心生恐惧,发展到对一切交际都排斥。我女儿小时候也不大问好,我随她去,只是偶尔在她问好的时候大加鼓励,她没有心理负担,逐渐地体会到问好没什么可怕的,过了两三年也就常常问好了。
改变性格不能靠硬性要求,要讲方法。比如孩子爱发脾气,需要找到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或者改变父母的做法,或者改变孩子的认知。如果只是要求孩子不能发脾气,或发脾气时压制,就会让孩子受到压抑,而且问题还得不到解决。
篇4:优化孩子性格发展
改变性格要顺势而为
依靠孩子原有的、与众不同的特质,顺势引导发挥他的优势是最有效率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再顺乎规律地去完善、发展性格。
儿子到了陌生环境,碰到陌生的人,都需要适应一会儿才和别人打招呼,而我希望孩子去一个地方就和小朋友打成一片,就和陌生人打招呼,所以每次出门孩子都不高兴。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知道儿子需要预热一下,就多陪陪他,等到他预热好之后,再让他去和小朋友玩或和别人打招呼,这样他开心多了。
苹果树、梨树,都可以结出甜美的果子来!
我的女儿从小活泼调皮,做事迅速但马虎。而我特喜欢女孩子文文静静的,于是给孩子提了很多的要求,试图改变她,最终闹得我和孩子都疲惫不堪,在经历过很多失败后我才明白,还是顺其自然好。于是,在遇到孩子的行为不是自己期望中的样子时,我会对自己说:顺其自然,慢慢来。现在女儿长大了,爱打扮,爱漂亮,文静了,女孩气十足。以前想当然认为的缺点却成了孩子的优点:活泼调皮,思维就敏捷;做事迅速,说明雷厉风行,敢作敢为。前几天,孩子参加了一次拓展运动,所有的项目她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获得了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拥护。想想自己在孩子小时候对她提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和勉强优化孩子性格发展的举动,是多么可笑呀!
篇5:优化孩子性格发展
1. 改变孩子优柔寡断的性格和“自我坚定”有关。“自我坚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为自己主张”的个人品质;拥有这种品质的人,能够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达到目标、克服困难而坚定表达,但不伤害到他人的权利,并且能够控制那些有攻击性的冲动(Peneva, )。
2. “自我坚定”作为一种品质,它所呈现的状态是平和、客观、放松的。同时,这种品质并非是一种天赋,它可以训练形成。也就是说:“自我坚定”是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出的品质,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拥有主见。
3. 大量案例表明:用“我”的句式能够展示主权,表示你在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负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表达观念;同时,用“我”的句式比用“你”的句式少了很多攻击性。不过在使用时要注意,大量地用“我”的句式,可能会忽略对方的感受。
4. 从小事情中练习社交,可以有效减弱自己对决定的恐惧。比如:每天向三个不熟悉的人问好、每天主动发起两场谈话、每天对照镜子做一次即兴演讲等等。
5. 家长在做决定时,多给孩子做示范,讲述一下自己权衡选择的思路,让孩子明白成年人是怎样做决定的。
6. 和孩子讨论不同决定的后果。长期后果和短期后果分别讨论,并评估风险,在出现结果之后做总结,分析选择是否可以优化。
7. 在涉及选择时最容易出错的是加减法的运用,也就是对信息的处理。在我们掌握信息不足时,需要信息补充,但在做选择时很容易出现信息过剩的情况,需要用策略思维来理性分析,适当删除。
8. Deadline(最后期限)是第一生产力。在某些事可以给孩子限时,包括在孩子做决定时,可以给孩子时间,让他尽快做出决定。
9. 在孩子做出决定之后,家长不要轻易改变孩子的决定,除非这个决定会导致严重后果。
篇6:优化孩子性格发展
专家分析
心胸狭窄的性格缺陷在孩子身上很普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豁达宽容的性格。心胸开阔的人往往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宏大的志向,而心胸狭窄的孩子一般朋友少、做事能力弱,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和交往,严重阻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形成。
孩子心胸狭窄的性格缺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生活中父母把孩子当做掌上明珠,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无条件满足,这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误的自我评判,以为自己是最好的,一旦遇到比自己强的人就不免嫉妒,逐渐养成心胸狭窄的品性。有的父母自身就爱斤斤计较,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助长了孩子心胸狭窄的性格的形成。此外,封闭的环境也容易形成孩子心胸狭窄的性格缺陷。人与外界环境接触得越多,人的内心就越开放,心胸也就越开阔;反之,与外界接触机会越少,眼界越受限制,心胸开阔也就更无从谈起了。孩子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在父母的保护中长大。一旦离开父母,便容易遭遇挫折,孩子的脆弱心理又会把挫折扩大化,从而使孩子形成了狭隘的心理。
没有一颗宽容心的孩子,就算有很强的能力,也终会因为不懂得与人合作而被社会所淘汰。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意识到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从而使孩子远离心胸狭窄。
专家支招
心胸狭窄不仅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还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对以后的发展很不利。父母必须不断地引导孩子,让孩子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自己和他人。
父母怎么做才能改变孩子心胸狭窄的性格缺陷呢?以下几点建议可供父母们参考:
1、父母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父母担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日常生活中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完善。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心胸开阔的人,必须首先优化自己的性格,处处做孩子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以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最好不要议论别人的是非,更不要将自己对某事物的偏见传达给孩子,以免孩子受偏见的影响;同时,父母要宽容对待孩子的朋友。
2、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孩子心胸狭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少。他们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自然就不能宽待别人。父母要鼓励孩子常走出去,和一些性格开朗的小伙伴交住,也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玩游戏。在交往和游戏中让孩子学会主动体谅别人,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3、加强对孩子的人生观教育。
让孩子明白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润滑剂,它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心胸狭窄是人们厌恶的行为,它让人变得自私、自利、自卑、孤僻等。父母要教育孩子把眼光放的长远些,让他们明白,一时得失算不了什么;鼓励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小圈子里走出来,只要有利于集体和社会的事都要学着接受。
4、教给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父母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来培养孩子为别人考虑的习惯。让孩子置于对方的位置,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以此来检讨自己的行为,摆脱内心自私的想法,善待别人。
5、让孩子体验心胸狭窄的危害。
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不会体谅别人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体该。如果养成蛮横、自私、斤斤计较的坏习惯,就会被朋友疏远,走人社会也难以与整个环境和谐相处。
心胸狭窄的孩子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父母要鼓励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做心胸开阔的好孩子,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延伸阅读:
篇7:优化孩子性格发展
孩子胆小不敢说话,怎么改变孩子这种内向胆小的性格?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了怎样改变孩子内向胆小的性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师:如果我是孩子的老师,我会在每节课上课前,来个三分钟演讲活动。办法有三,第一种:话题由老师选定,如谈“我的家庭成员”、“我最喜欢做的事”。先请一个平常大胆活跃的同学上场做示范,再请她上台;第二种:找一个平常大胆活跃的同学与她配对,进行三分钟对话。当然,到底谈什么内容,可以事先与那个同学交流,做好准备;第三种:话题由他本人选,进行即兴演演讲。此法我在班级试过,且对每个人的要求都一样,有的人第一次演讲时额头上直冒汗,但三次以后就基本上比较从容了。老师一要舍得拿出课堂上的这三分钟,二要坚持每堂课都这样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班上那些内向胆小的学生一定会比以前大有改观,不再怕羞、拘束。
篇8:优化孩子性格发展
有国内运动专家认为,孩子的性格也受运动的影响。不同的项目,对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同。通过有针对性的适当运动,可以纠正不良性格缺陷,改善心理和精神状态。他们能否拥有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或多或少都能从运动中找到答案。
性格培养
现在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身体健康的期望寄托在各种食品和药品上,而不是让孩子在阳光、新鲜空气和户外运动中锻炼身体。一般地说,体弱多病与性格懦弱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生病的孩子会受到父母更加细心的照顾和宠爱,从而成为助长软弱性格的温床。这种保护过度的育儿方式,会使孩子的性格具有明显惰性特征,表现为好吃懒做,好静懒动,缺乏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运动可以改变孩子的不良性格。研究证明,孩子通过各项运动克服种种困难,有利于孩子勇敢、拼搏精神和坚强意志的培养;而遵守竞赛规则,可以帮助孩子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不利的个性品质,例如,胆怯型性格的人多参加游泳、滑冰、拳击、体操、摔跤等运动,因为这些项目要求运动者不断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战胜困难;孤僻型性格的人多选择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团队运动,这类集体项目的共同点是要求每一位成员互相配合、交流,强调团队精神。多参加这样的运动会促进与他人交流,增强换位思考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自身活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逐渐改变孤僻性格。
篇9:优化孩子性格发展
当了妈妈以后,每天围着孩子转,忙得不可开交,真是苦了妈妈们。妈妈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了,或许上次放肆大笑是什么时候,连自己都不记得了。
除了孩子、生活和工作,让妈妈倍感压力外,更多的压力来自于另一伴。很多妈妈都曾吐槽自己的老公不顾家,平日里的不高兴也大多源于孩子TA爹。
曾经听闺蜜说起他老公时,“我老公一天到晚忙的要死,什么都顾不上,接送孩子,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全是我。老公回到家,就顾着玩手机。”听起来真是满腹牢骚。有时候,闺蜜发完牢骚,烦躁时,还忍不住冲孩子吼,事后自己心理难受。
有个同事,生了二胎后,也有同感,每天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上班工作又累,下班还要回去照顾两个孩子。但老公也没和她说贴心话,就会指手画脚。有时候,同事生气了,或者伤心了,表情全写在脸上,不仅影响工作,回到家,对孩子板着脸,孩子心里也不高兴。
其实,很多时候,爸爸让妈妈不开心,最受伤的那个人,不是妈妈,而是被称为俩人爱情结晶的孩子。
妈妈们以为,每天疲于奔波,为孩子遮风挡雨,就完成了史命。其实,妈妈的史命未完待续。平日里,妈妈落寞的眼神,不高兴的表情,没有谁比一个孩子更敏感。
记得有一次,在公交上遇见一对夫妇,爸爸抱着一岁的孩子,妈妈在逗孩子玩,孩子一副高兴的样子,给人幸福的感觉。突然不知什么原因,妈妈生气地骂爸爸。这时,孩子转过头看妈妈,盯着妈妈的脸,“哇”一声大哭起来。
孩子之所以哭,大概是因为感知到妈妈的负面情绪。早期认知专家Arlene Walker-Andrews就曾说过,即使4个月大的婴儿,也能轻易辨认妈妈的情绪表情。对小孩来说,妈妈的负面情绪相当于“冷暴力”。
试想一下,妈妈不高兴,孩子怎么会快乐?妈妈对孩子来说就像一个能量发射器,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的能量,也可以给孩子带来不快乐的能量。当妈妈负能量过多时,孩子能感受到,因此觉得不快乐。
很多人都不记得三岁前发生的事情,所以三岁之前那段时光对一个人来说不重要吗?当然不是,因为一个人在三岁以前,已经形成了关于“自我”的概念。
三岁以前的经历,对一个人影响甚远,这些经历深深沉积于一个人的内在,甚至能够驱动人们余生的感觉和行为。若一个人的自我在童年早期阶段受到损害,这个人可能终身在情绪上都会有些问题。
而一个人三岁前的经历,和母亲关系密切。
斯霍勒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和生物行为学院教授,他是目前世界上“依恋关系理论”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的鲍尔比(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最先提出了“依恋关系理论”。)斯霍勒博士是最早将先进脑科学运用在发展神经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专家。
斯霍勒博士说,婴儿出生时已经有一套情绪机制的基础了,但是婴儿并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需要依靠抚养者(多数情况下是母亲)去教导他们如何管理这些情绪。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关于“自我”的感知。至少在生命最初六个月,婴儿感觉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他们不能准确的感觉到自己和母亲的界限。所以母亲的情绪会很容易的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最后,要送给妈妈的话是,在原生家庭中,你快不快乐,决定孩子童年记忆的主色调,影响着孩子的性格。
无论你处在一个幸福的家庭,还是一个不幸福的家庭,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改变你的态度,做一个积极乐观的妈妈,给孩子传播正能量。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快乐的妈妈,比什么都重要。
篇10:优化孩子性格发展
童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孩童在这个阶段不仅会观察到各种不同的情绪,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这些情绪管理方法将成为他的适应策略,陪着他长大成人。
身为成年人,我们周围的人也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孩子从出生到性格的形成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父母,所以说,父母是子女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不仅如此,父母教给孩子的东西,影响还极为深远。
假设有一个小男孩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他父亲的决策没有得到执行,就大发雷霆,把家里的每个人都臭骂一顿,吓得他们如坐针毡、不敢轻举妄动。透过这样的角色模范,小男孩观察到:原来,用强硬的方式来吓别人,就可以予取予求,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爸爸每一次这样做都奏效)。经由这样的过程,孩子于是开始模仿父亲的行为,将他的模式纳为己有。要是这个孩子还因为行为像父亲而得到奖赏——比方说,孩子的小伙伴因此而屈服于他的要求——他的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就变得跟爸爸越来越像。
孩子会步父母的后尘,并非明辨慎思、细心抉择之后的结果,是我们大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孩子性格的培养,有很多是透过模仿而来,因此为人父母者一定要以身作则,让子女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是恰当的,如何又是不恰当的。父母是一个家庭的领导者,而子女则是跟随者,是学徒。因此,当父母发现孩子的性格不好或行为方式不正确时,首先需要改变的往往是父母,而非子女。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您可以在西柚教育搜索咨询相关信息。
暂无评论内容